在做咨询的过程中,亲子关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经常有一些父母会抱怨:为什么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差别会这么大?别人家的小孩聪明有想法,而自己的孩子把人能气个半死?
其实,孩子是什么样,和父母脱不了关系。
很多时候,你那些无意识做的,甚至有些时候看起来还是积极的、为孩子好的行为,正在一步步毁掉自己的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正在一点点毁掉孩子。
五、站在成人的视角去定义孩子
很多父母总是站在成人的视角,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孩子的行为。
比如,孩子画了一幅奇怪的画,父母会说“你这画的是什么呀,一点都不像,别瞎画了”;
比如,孩子想要玩魔方,父母让孩子去学钢琴,理由往往是:“别总想着玩儿,学钢琴对你的将来才有帮助”。
作为父母,你可能会认为这是“正确的引导”,却不知这种做法会固化孩子的自我认知边界,让孩子失去自我探索的勇气,按照你定义的“标签”成长。
真正尊重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学会“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不要轻易评判孩子的行为,而是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比如看到孩子画的“奇怪”的画,可以问:“你画的是什么呀,能跟我讲讲吗?”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比如孩子性格内向,可以鼓励他们:“你虽然不爱说话,但很善于观察,这是你的优势。”
尊重孩子的独特性,给他们自我探索的空间,才能让孩子形成灵活的自我认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Follow the child(跟随孩子)。
什么意思?教育不是注满水,而是添加一把火,你不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塑造孩子,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孩子,而是提供安全的环境、耐心的支持和适度的引导。
切记,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允许孩子做自己。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杨博士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