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盘龙城——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展览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开幕。共展出205件(套)精美文物,系统地展示盘龙城遗址考古发掘数年来的工作历程与重要研究成果,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幅盘龙城的城邑生活、兵戎祭祀、劳动生产的宏伟画卷。

“盘龙城——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展览亮相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资料图)

共展出205件(套)精美文物

本次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湖北省博物馆、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为南越王博物院在广州考古70年、南越文王墓发现及发掘40周年之际推出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系列展览”,展期将持续至12月10日。展览旨在展示与纪念一代代考古人及文博人辛勤耕耘的成果,让公众感受华夏文化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北郊的盘龙城经济开发区,是长江流域已知等级最高、遗迹最丰富的商代前期遗址,距今已有约3500年历史。遗址出土了大玉戈、青铜大圆鼎、青铜钺、绿松石镶金片饰件等3000余件精美文物。

据介绍,本次展览分“涛起城池”“卓卓商邑”“古粤文明”三大部分,通过文物资料与文献研究的结合,勾勒出盘龙城从兴盛到衰落三百年的历史脉络。共展出205件(套)精美文物,涵盖多种类型的生活生产器具,观众可从饮食文化、物质生产上一窥盘龙城先民的生活面貌。

“盘龙城——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展览亮相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石碾槽为岭南地区首次发现

自盘龙城起,商王朝不断向南开拓疆土本次展览展出多件广东商遗址出土文物,同时介绍了广州黄埔竹园岭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为岭南地区的史前画卷的描摹与复原增加了新的笔墨。

璋、戈、有领(璧)环是中原礼制文化的代表文物,展品中有普宁、珠海、新会出土的玉石器,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商文化南渐并与岭南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观众可直观感受到夏商玉礼文化因素对华南的浸润。

展览展示了广州黄埔竹园岭遗址的多件新出土石器,这些石器经环珠江口地区渐次传递到东南亚地区,显示出环珠江口在文化交融与传播上的区位优势。如石璋,该器体中部偏下钻孔,两侧有突出的鉏牙。一端有刃,另一端未开刃,通体磨制精细。石钺,大致完整,上中部有钻孔,下部有刃,较锋利,通体磨制精细,刃部无使用痕迹。石碾槽,正面平整,中间有一椭圆形的凹窝,内里光滑,形似药碾。推测其功能应与植物加工有关,与石杵配合使用,为岭南地区首次发现,非常难得。

“盘龙城——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展览亮相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重点文物赏析:

1.铜钺            

商代

1989年杨家湾1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此铜钺内狭短,刃部延展为半圆形,侧角向上翘,平肩。制作精湛,纹饰绮丽,内上部两面均饰一饕餮兽面。钺为砍杀兵器,也可为刑具。青铜钺主要流行于商至西周时期,盘龙城出土的这种钺是政治、军事权力的象征,一般都出土于高等级墓葬中。

2.弦纹铜鬲           

商代

1974年盘龙城李家嘴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器物通体经过修整磨光。折沿,口立对耳,鼓腹部,曲底分裆。腹裆部饰三个三角纹,颈部饰三道平行弦纹,国家一级文物。

鬲是炊煮器,中空的鬲足可以扩大受火面积,便于较快的煮熟食物。

3.兽面纹管形流铜盉          

商代

1974年盘龙城李家嘴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顶部有管状冲天流,流底两边的乳钉与构成兽面。袋足中空,腹部饰饕餮纹,侧面为夔纹。青铜盉最早见于夏代晚期,早期的流置于顶上,晚期的有提梁。这类封顶盉主要流行在商代,它与爵、斝等酒器同出,属于温酒器。盉盛水以调和酒味浓淡。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