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新网贵州新闻8月29日电 (记者 瞿宏伦)第二届中国—东盟语言文化论坛(以下简称:论坛)29日在贵州省贵安新区举行。中国—东盟各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东盟国家驻华使节等中外百余名嘉宾齐聚贵安新区探讨数字时代如何更好开展语言文化交流互鉴。

本届论坛以“数字时代的语言文化交流”为主题,旨在充分发挥语言的桥梁纽带作用,借助数字化赋能中国和东盟国家间语言文化交流合作。

“民心相通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发展的重要根基,语言交流是民心相通的前提与保障。”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陈杰表示,推进数字时代的语言文化交流互鉴,对于持续加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推动数字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陈杰说,希望各方进一步拓展领域、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语言文化传承发展,推动中国—东盟语言文化合作交流常态化、机制化。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史忠俊表示,语言是文化、历史和传统的载体,语言文化的交流合作能为人文交流打下基础。

“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跨文化交流和语言学习的方法。”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秘书长拿督哈必芭说,“我们处于数字化的时代,有机会利用技术来促进语言和文化交流;也有机会进行跨文化对话,从而促进相互理解并深化对彼此了解。”

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看来,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信息、表达情感、传承文明的载体,凝结着一个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记忆。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语言文化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竞相绽放。

刘利民说,中国和东盟都是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元且极具特色语言文化资源。“希望中国和东盟就开展语言文化资源保护达成更广泛的共识。对于濒危语言文化资源进行联合研究保护,让古老的语言文化焕发新的时代价值。”

论坛上还发布了语言文化合作项目标志性成果《越喃汉英四文对照新辞典》,启动《南洋华语文献分类丛刊》编纂项目,还举行中国和东盟国家有关高校的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发布《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交流合作倡议》。

论坛由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导,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中国—东盟中心主办,贵州师范大学承办。(完)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