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 叶龙杰(媒体人)

  自2018年至今,医保药品目录已实现“一年一调”,超过80%的新药现在能够在上市两年内被纳入医保,累计新增618种药品,现行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药品数量达到2967种,品种已涵盖临床治疗所有领域。近日,国家医保局就今年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将根据当前情况修改完善拟调入、调出药品的条件,最终会形成新一版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流程的“程序化”外界已不陌生,主要包括准备、申报、专家评审、谈判/竞价和公布结果5个阶段。常态化开展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符合广大参保人员利益,有助于医学进步、医药产业发展,同时让医生有更多基于专业知识的用药选择权。但“程序化”并不是“平常化”,确保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始终保持高质量,就要盯紧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建章立制排除潜在的风险,持续加劲,永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动力。

  提升保障水平、持续降低就医负担,目录调整还有潜力可挖。据统计,2021年,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比例为84.4%,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比例为69.3%。考虑到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远大于职工医保且包括大量老人、小孩,持续优化医保药品目录,坚持做好药品调入、调出的“加减法”,将有利于推动参保人员获得感的显著提升。

  做“加减法”,不是拍脑门就能得出答案。这项工作涉及药物经济学、创新药价值评估国际经验比较、大健康背景下医保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要考虑诸多学科、行业、利益相关方,也是目录调整取得最大社会效益的基础。随着医保目录调整的深化,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更有了迫切感。只有基础研究不止步,才能更好地做好“加减法”,也才能持续增进百姓福祉。

  让百姓真正得到实惠,目录调整迈开了第一步,后续步伐要跟上。越来越多的创新药进入医保药品目录,但与此同时,有参保人员反映,不一定能够顺畅地在医院开出、在药店买到这些创新药,无法及时享受目录调整带来的红利。究其原因,既有医院药品目录存在总量限制、调整难度大的问题,也有医保基金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处方从医院向定点药店流转存在障碍等问题。因此,在目录调整之后,更要重视医保管理方、医疗机构、定点药品之间的动作协同性,全链条、全环节保障患者用药。

  有媒体近期报道,一种医保甲类药品因成本升高,在全国多地的药房和医院已购买不到。目录内药品因涨价出现短缺已不是第一次出现。药品供应是个复杂的链条,从原材料采购、注册审批、生产,到采购、配送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药品的终端供应,最终将影响患者健康权益、影响医保药品目录的制度保障力。防范药品短缺的风险,对目录调整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在前端准入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目录内药品常态跟踪、管理机制,确保每一种药品都能及时对接患者需求,真正让工作做到位。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