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山石林(水彩) 55×75厘米 陈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在四川美术馆开展的“涉水·出彩——中国当代水彩艺术学术邀请展”,邀请了19位中国当代水彩领域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以个案单元的组织形式展出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和相关文献150余件。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当代水彩艺术的发展面貌,体现了参展艺术家的艺术追求。作为展览主题“涉水·出彩”的阐述与延展,展览从“再现、再造、再融”三个板块展开叙事,集中呈现中国当代水彩艺术的发展轨迹与趋势,同时也为公众深入了解水彩这一颇具感染力的艺术门类提供了一次机会。

再现:从对象到经验

“再现”单元的许多作品,既是对经验对象的写实再现,亦是对形象内在精神意义的再析。在作品中,可看到形象塑造的多样性,同时也能感受到对形象特征的当代性重塑,以及对形象表层下的真实且最为触动“人性”部分的挖掘。

庞茂琨、李晓林和陈朝生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基于传统语汇的当代性实践。观看他们的作品,让我们更多联想到日常生活下的印记和心性。庞茂琨理性和有秩序地把古典画风特有的精神内涵与中国审美意蕴融为一体,利用水彩语言特性再现了当代人的形象特征,精准的造型和诚挚的用笔使观者走进艺术家的创作轨迹,定格于画中人物形象,让观者沐浴在恬静、温润、静谧与安详中。

同样是人物题材,李晓林则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少数民族人物形象。他把画面色彩转向现实与平民情结,剥离了浪漫与理想主义的色彩,把与普通人物的邂逅融汇到他每一幅肖像之中。陈朝生是把自己的兴趣投注于静物,这使我们联想到威廉·贝利和莫兰迪“有秩序”的静物作品。陈朝生以执着的信念把历史、秩序和生活印记写进了作品之中。

陈流和陆庆龙从自身的文化视角出发,在作品中激发出地域风景的内在特质,使“平常之物”成为质朴的一种存在。陈流对风景形态的敏感认知让他的风景作品呈现出极易辨识的特征。陆庆龙则是把对故乡的情愫写进了画中的田间、小径和泥土里,消失的地平线在不经意间牵扯出期盼与别离,还有我们的过往和未来。长海和颉元芳的作品画面充溢着浓郁的异域风情,作我们会更多地读到艺术家通过色彩、图式和形象表述的文化情感和民族精神特质。

再造:从形态到观念

“再造”单元的作品,展示了艺术家对形态叙事和图式话语转换方面的美学追求,许多作品讨论了关于社会和文化的一些鲜活话题,这一尝试扩展了水彩艺术在象征意义方面的空间。

风景在行为(或意志)的介入或干预下显现出独特的美学含义,艺术家呈现的作品提示了在绘画空间中风景表达的多种可能性。陈坚善于借用客观的风景符号求得平面的视觉效应。在他的《秋之六》等作品中,艺术家用切片和位移把自然景观置于自我定位的空间之中,让事物隐含的特征得以重现,“温暖且诱惑”的色彩让画面离析出深邃的抽象力量。

陈勇劲则开启了对人为景观的借用与挪置。《清晨》《节日》等作品让我们感受到城市的生长印记,作品中精心构建的“城市情景”凸显作者对微观形态重构的敏锐才情,温暖的图像总是给人以心灵上的慰藉。汤志刚的作品中描绘的景观总是展现出时间流逝的痕迹:公园的小路、斑驳的游泳池、无人的网球场,这些都成为了现实与记忆交织的情感通道,让图像深处的隐秘得以重现。

应金飞、陆浩然、章肇方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凸显了他们对思想表达载体的睿智选择。应金飞的作品涉及生命与死亡的主题,画面中总是透露出神秘主义的意境。《折叠的空间》系列中的动物化石和《孤衾独枕》中的人物面具,无不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注。陆浩然的书籍都在“被安排”的空间当中呈现,其构图方式的稳定性使书籍的出现宛如人生的出场与离场。低饱和的色彩、理性的图式、富于秩序的排列为平凡之物赋予了崭新意义。章肇方的坊间系列作品展示了他对城市风景的另类观察角度,他在色彩、尺寸、光影和边缘中寻找风景的情感属性。对“痕迹感”的寻找与留恋让画面释放出一种“迷离的记忆”状态,时间与秩序总是相遇其间,同时,也与他儿时的记忆达成了完美的和解。

再融:传统永恒在场

“再融”这一板块的作品在视觉面貌上呈现出艺术家对自身文化结构的审视与关注,探讨了水彩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话题:艺术家如何在当代碎片化的语境中坚守和寻找自身的文化密码,如何以个人品质书写“风景”的社会肖像,如何让中国传统笔墨对接水彩艺术的内在语言,如何让形象描绘更具个人文化语境下的精神自觉。

赵云龙善于选择“有历史”和“有文化”的空间地点参悟自然的形态精神。在他的作品前,观者会感受到醇厚、飘逸、淡泊的人文情怀。杨永福“梦境乐园”式的风景让他的水彩艺术呈现出一种至美体验,这一体验状态根植于作者对自身文化结构的审视与觉醒,艺术家在记忆、乐趣和率真的空间中不断重塑尘世之外的淡泊情怀。

孟宪德和赵龙两位艺术家都是水彩语言民族化探索的典型代表,作品凸显空灵与质朴的东方审美情趣。孟宪德作品涉及的题材较为广泛,对中国笔墨意趣和文人精神情怀的追寻让其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禅味意境。赵龙则把兴趣转向单纯的黑白墨色,在黑白的变化中求取精神和语言的纯化,于笔墨中追寻古人心迹,精神上与当下相连。

在对中国传统笔墨的借鉴中,周刚和王辉宇让自身的笔墨与现场人物结合,使画面更趋生活化和现代化。周刚对所表现对象的形态有着异于常人的敏锐直觉,他善于用肖像式的图式描写矿工和园林风景,在黑白形式和图像形态上具有强烈的探索性和自我的符号特征。粗犷的线条,低沉的色调,强烈的黑白对比,不加修饰的形态……他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原始、质朴和真实的矿工群像。

在展出的许多作品中,有对材质的改良和丰富,亦有对传统思维的突破和超越,艺术家们把对当下生活的体验融入作品当中,对文化和精神情感的及时关注与探讨使作品中呈现的图像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近20年来,水彩艺术在观念、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内在和外在的变化,此次展览在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书写了一段非常有意义的文献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水彩艺术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作者系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