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8月16日,由西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美美与共和而不同——藏彝走廊青年艺术家作品交流展”在拉萨市喜德林开展。展览共展出“藏彝走廊”及西南地区7个民族35位青年艺术家的78件作品。展览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四共单元。展览作为2023第二届西藏拉萨甜茶馆艺术节平行展呈现,面对不同文化艺术的交流与碰撞,突显当代民族交流交融多元文化艺术经验探索。
展览现场
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三条走廊”这一概念对于今天的民族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开启了一种从“单体”到“区域”的学术转向,更让我们把研究重心从“边界”移动到“交往”。“藏彝走廊”自古以来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往、频繁迁徙流动的场所。在这个概念的指引下,当我们回望中国的过去,会发现人群之间始终是交互的。“走廊”这个概念无疑是领先于时代的,在今天关于“我”、“我们”、以及“他者”的讨论中更是极具参考价值。它象征着没有开端或结束的交流,提醒着我们文化从来不是固化的,而是流淌的。
喜德林是一个特殊的空间。它曾拥有过宗教属性,也成为过废墟,后来废墟中存在过一个载满欢声笑语的酒吧,现在它又成为了“甜茶馆”艺术节的主场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展览与喜德林相似:它承载的记忆与情感超越着时空,它让我们忘记社会赋予的身份,在多元文化对于美相似而又不同的表达中发现我们与他人深深的连结。
展览现场
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概念,可概括为民族文化空间发展的文化模型,多民族杂居的艺术常态模式。在多民族文化的空间中,文化的同化冲动与相对的排抗力的存在,才使得民族文化始终保持相对的独特性。文化和艺术,应是社会的黏合剂。多民族文化空间发展的和谐度,可以参考文化黏合度的阈值。尽管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坚持艺术多样性的同时,接受其价值观的表述,认可并产生新的纽带,链接其他艺术话语体系,为人类的共同命运思考,提供一种新的可能。围绕这个思考,在策展研究中,主办方把多元杂糅民族文化空间中艺术家的创作,转向一个未完成时态空间中,把展览的未完成性和作品的进行时呈现。
展览现场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