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的小商品、香味四溢的街头小吃……夜市正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经济现象和创业“口”,对于进一步丰富市民夜生活,提振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对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说,夜幕降临,生活才刚刚开始,“夜间经济”正在成为彰显城市美好生活的“风向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着经济水平、群众多元需求的发展,“夜经济”不再局限于“小吃街”的模式,夜游、夜演、夜娱、夜购等夜间消费体验丰富多彩,氛围灯、音响、咖啡店、民宿......加几张小桌,吸引顾客小酌、聊天、唱歌,放松身心、追求新鲜是年轻人在夜间旅游和消费的主要动机,由此汇成了多元的夜间消费和文化氛围。
在中国古代就有夜间经济的记载。例如唐代,长安、洛阳的夜市盛况空前,“昼夜喧呼,灯火不绝”、“洛阳风俗不禁街”、“蛮声喧夜市”等等。宋代夜市更是高度繁荣,出现了以东京、临安为典型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夜市,形成规模经济。
城市夜间经济的活跃度,是城市经济开放度、活跃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为满足消费者品质化、多样化的文旅需求,全国各地积极策划了一批夜间特色旅游产品,从而激发消费新活力。
北京发布了夜经济3.0政策。内容突出“北京范”“时尚潮”“文化芯”“科技核”,打造包容多元、业态融合、动静相宜、安全便捷的“夜京城”。剧院、剧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书店等文化主体,夜间演出剧目,夜场展览、夜读、“博物馆奇妙夜”等特色主题“文化IP”,也丰富着北京的夜间文化消费。
古都西安提出构建“品牌化,全域化,特色化,国际化”西安夜游经济,在流光溢彩的大唐不夜城,让繁华的盛世长安呼之欲出,以大雁塔为轴东西对称布局,大气典雅的仿唐建筑样式。流光溢彩的花灯、气势磅礴的音乐、秀逸韵致的舞姿、惟妙惟肖的情景剧……一场场精彩活动轮番上演,引流聚气促消费。
上海实施了《上海市夜间经济空间布局和发展行动指引(2022-2025)》,加快打造15个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和10个水岸夜生活体验区,把发展夜景经济纳入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中,同时,给予夜景产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已成为不少人的共识。
夜间经济的火爆,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人们通过消费来满足需求。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人们收入普遍提高,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通过休闲来释放压力。高薪往往伴随着高压力。白天的拼命工作,夜间休闲就成了打工人的充电站和幸福感的来源。因为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引领夜经济,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让夜间消费更加便利快捷。
现在的夜经济已经摆脱餐饮、购物的单一模式,涵盖了商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业、娱乐业等多产业的融合,更带来了产品的创新与产业的不断升级,产业融合越来越广。一些城市推出的“不夜城灯光秀”“大型实景演出”“夜游博物馆”、“动物园奇妙夜””等项目不仅拉动了夜间经济消费,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当然,夜经济还可以延长城市生活的活跃时间,很多年轻人会选择下班后再去搞搞副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改善民生。
城市如何提升夜间经济的烟火气?首先要规划夜间的经济商圈,与白天相比,夜间的劣势在于人流量少而分散,导致大多数商家的商业运营成本上升。因此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要把资源集中起来,使夜间活动的人流商户集中在特定商圈,既丰富消费者的夜间体验,也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商户运营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城市要有方法地引导其去指定商圈,通过增加特定商圈的地铁和公交,把人流有效集中。其次,因势利导,遵从规律。很多特色商圈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城市夜间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文化传承上的渊源,在对夜间商圈布局和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现状。尊重城市传统,而不是盲目跟风。最后,要打造商圈的特有属性,还要注重各地的地域特色,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历史文化等资源禀赋,打造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夜经济品牌。以点带面,打造精品。当然,夜间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还需要企业、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后浪文化CEO吴武贤认为,疫情后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景区和地方财政投资强度减少,消费趋于平民化,但一些不夜城、音乐节等新业态模式依然持续向好,夜经济的消费趋势将更偏理智,未来的夜经济需从粗犷的同质化,到有差异性,创新性,年轻化,要挖掘非遗和民俗,挖掘近代记忆进行创新。打造轻资产,能盈利,可复制,高传播,内容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IP属性。从景区到城市,打造城市的近代记忆。
日益高涨的夜游经济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中国经济发展,大众生活质量丰富的景象。未来,在各地政策的扶持引导下,夜游经济必定会在更多业态中有更广阔的施展空间,成为城市消费的一片蓝海。
(图片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