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如果说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那唐诗,就是瑰宝中最璀璨的明珠。从文字到音律,从韵味到内涵,唐诗是国人的文化记忆,更是我们的精神故乡。
不过,唐诗离我们很近,但诗人们离我们却很远。人们习惯了诗人们被符号化的呈现,被传奇化的演绎,却很少见到他们被故事化的表达。《长安三万里》或将改变人们对诗人们的刻板印象——在这部由追光动画推出的“新文化”系列开篇之作中,盛唐诗人群像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带着观众们在光影之中领略唐风诗意的“一团锦绣”,品味中国人的“精神故乡”。
(相关资料图)
高适:盛唐诗人群像的第一视角
作为一部由追光动画历经三年打磨的作品,《长安三万里》的故事从高适视角出发,讲述了他与李白之间跨越数十载的情谊,谱写了在那个璀璨的大唐盛世下诗人们寻梦理想的壮美篇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这首耳熟能详的诗,开启了影片里他所熟知的李白的故事……
为什么要以高适的角度切入,以他的视角呈现李白波澜起伏的一生,并在其中穿插呈现盛唐颇具代表性的诗人?该片导演邹靖介绍说,提到大唐诗人和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李白,因为李白太具有代表性了。“但我们想从客观视角去观察、表现李白,希望给观众们一个更好的代入方式去深入了解这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为了寻找合适的视角,电影主创在研究历史时发现,高适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旧唐书》中对高适的评价是:“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高适是唐代诗人中唯一获得封侯荣誉的人,并且他与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等名家都有交集。而他不得志的前半生,更是多数唐代诗人的人生缩影。“从高适的诗集和他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坚毅、坚韧,面对挑战不屈不挠的人。他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境界更接近也相对来说更容易被普通大众所理解,从他的视角切入来呈现整个故事,可以更贴近观众,更能引发共鸣。”邹靖说。
影片讲述了高适和李白在青年、中年、老年时期不同阶段的情感交流、人生际遇和选择,描绘出二人不为观众所知的人物故事细节和思想变化。实际上,从历史上看,高适和李白这一对好友的交集多是通过诗歌唱和的方式呈现,缺乏清晰的脉络和细节。然而影片却通过两位诗人在不同时期的相逢场景和点睛诗句,将这对友人的交往,乃至整个盛唐时期诗人的群像展现在观众面前。对此,邹靖表示,“面对历史题材影片创作,我们固守一个原则,即基于史料来创作。对于历史上的空白或存有争议的部分,则会进行适当合理的推测和想象。”
对于电影主创来说,选择呈现“唐诗”“盛唐”这一庞大的内容非常有挑战——如何让影片形成一个整体,在呈现诸多诗人形象的同时,主题故事线依然清晰且不散,主创团队做出了诸多努力。“影片贯穿了李白和高适的一生,从他们年轻时在芦苇荡相遇,中年时各有志向,各自去寻求自己的理想,到了老年两人面临不同的人生际遇又做出了各自的选择,我们为此做了很多设计,比如以相扑的形式将两人不同时期的相遇串联起来。”影片导演谢君伟说,从青年时充满活力、中年时身体衰败但追求理想的精神依然坚韧,再到老年时的往昔追忆,影片以相扑这一情节为两人的相逢和相互影响穿针引线,让故事内容凝聚成一个脉络更清晰的整体。
以超现实表现手法呈现“诗中世界”
很多熟悉追光动画电影作品的观众在看过《长安三万里》后,反映影片从人物到动物建模形象跟追光过往的作品风格很不一样。谈及影片在风格上的设定,谢君伟给出了四个关键词——唐风、诗意、壮美、考究。“比如人物设计这一块儿,我们参考了很多唐画以及唐俑人物的造型比例和特点,希望将唐风特点贯彻在影片之中。因此我们把人物设计为上半身较长,整个上半身雄壮威武的样子,包括影片中的马非常健硕,这也是唐代画作的特点。场景上,我们翻阅了大量的文献、文字资料,同时通过实地采风,尽力还原唐代风貌。”
令邹靖印象深刻的是,为了能更真切地感受当年哥舒翰驻守潼关不愿出兵的无奈,主创团队来到潼关亲身俯瞰,体味潼关之险峻地利。他们还专门实地勘查黄鹤楼,研究与文献中的区别,因此在片中呈现出唐代两层楼建制的黄鹤楼。“包括片中的人物特征和现代人也不一样。为了真实还原,我们邀请礼仪老师来指导我们唐代的人如何坐卧行走,包括片中多次出现的叉手礼,作为唐代礼仪中的一种,也尽可能还原唐人的风貌。”邹靖说。
影片既然是对诗人浪漫的理想主义追求和整个盛唐风貌的呈现,其中必然涉及诸多精彩的文戏,如何把唐诗精彩诗句融进故事发展脉络,影片在调度上也进行了一系列设计。邹靖告诉记者,为了不让唐诗与故事两层皮,影片还原了诗人作诗的场景。如李白在念《静夜思》这首诗之前会站到窗边,窗边的月亮会映到酒杯里,那一刻酒杯里的酒很平静。而在念完这首诗之后,刻意有一个花朵落在水上,跟他念诗的契合点完全对上,实现了在文戏调度处理上的趣味性,也让故事更显精彩。“设计上,影片整体追求古装和古画的感觉,譬如做到弱透视、留白等。我们甚至还去翻阅大量小人书连环画的动作,以连环画的质感还原了诸如李白倚在石头上的动作。”
谢君伟坦承,在《长安三万里》这部影片中,文戏要比武戏的呈现更具挑战。“电影当中有70%的戏都是文戏,我们希望呈现的是,这些人物的表演既要做到情感能够在需要时喷薄而出,也要做到在适当情节尽量克制不夸张。”为此,影片在文戏设计上更注重意趣和精彩。
“诗在,长安就在”
有观众评价《长安三万里》:带着大家回味了绝美的诗句,勾连起了一段一段精彩的人生,为观众还原了一个梦幻的盛唐。唐诗作为那个时期文人们抒发理想、表达情感的载体,也在电影中跨越千年时空,与当下的观众对话。在影片主创看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流传下去,让更多观众了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大的兴趣。”这是团队创作的初心,也是他们希望作品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
该片制片人宋依依透露,在影片前期创作过程中,主创以100多部诗书作为历史资料仔细研读,并从中选择了48首古诗融进影片故事中。在筛选的过程中,首选耳熟能详的诗篇,以拉近观众和诗人的距离;其次再将著名诗篇以及可以关联故事剧情走向的诗句拿出来做特别设计。譬如电影的华彩部分是李白的《将进酒》,观众可以通过光影中瑰丽和浪漫的想象感受诗中的意境,真正走近、读懂李白的精神世界。
谢君伟表示,影片中还出现了一些场景,虽然并没有吟出诗句,但熟悉、热爱唐诗的观众会立刻在脑海中浮现出其中潜藏的诗句。像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就是杜甫青年时跟李龟年相遇的情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里对崔宗之、贺知章、张旭和李白的豪情喝酒状态描述,也在影片中通过曲江酒肆一一展现出来。
很多观众被影片中的浪漫、豪情所感动,感触于影片结尾中那句话“诗在,书在,长安就在”。纵然时间的车轮覆盖历史,可是诗词流传下来,融进一代代人的血液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正如邹靖所说,“中国人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令人感动,这种精神跨越了时间和历史,非常有意义。他们抬起头来看到的月光,今天再照向我们,是一样的。”
(图片来自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