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建设领域,传统结构设计软件长期面临效率低下、协同困难、数据孤岛等问题。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对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部署,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行业提质增效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深耕建筑行业近三十年的技术积淀,推出自主研发的广联达数维结构设计软件,为破解行业痛点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一、产品定位:三维正向设计的行业革新者
广联达数维结构设计软件定位于"国产自主可控的三维正向设计平台",深度融合建筑信息模型(BIM)理念,面向国内设计环境深度优化。该软件通过打通"计算-设计-出图-算量"全流程数据链路,实现了结构设计从二维绘图向三维建模的跨越式升级。其核心价值在于:
数据贯通:建立涵盖结构计算、深化设计、工程量统计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库
智能协同:支持多专业实时协同作业,减少设计冲突与返工
经济性优化:内置云端算量引擎,实时反馈设计经济指标
二、技术突破:六大核心功能重构设计流程
1.智能化建模体系
采用参数化建模技术,支持国标规范下的各类结构形式快速构建。通过智能构件库与自动化钢筋布置功能,可将建模效率提升40%以上。某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数据显示,使用该软件后梁柱节点处理时间缩短60%。
2.高性能计算引擎
集成有限元分析算法,可处理超限复杂结构计算。自主研发的分布式计算架构,使百万级自由度模型求解速度比传统软件快3倍。在深圳某超高层项目中,成功完成800米级塔楼的结构整体分析。
3.可视化设计审查
搭载智能校审系统,自动检测12类常见设计错误(如配筋率不足、抗震超限等)。某省级医院项目应用后,设计问题发现率提升58%,返工成本降低220万元。
4.全链条数据互通
通过IFC标准接口实现与建筑、机电等专业的无缝衔接。在雄安新区某智慧园区项目中,结构模型与MEP碰撞检查节省工期15天。
5.动态成本管控
云端算量模块实时统计钢筋、混凝土用量,关联市场价生成材料清单。郑州某安置房项目据此优化配筋方案,节约造价180万元。
6.国产化适配体系
完全兼容国产操作系统与CAD平台,支持GB、JGJ等本土规范,已通过工信部信创认证。在某省级设计院试点中,国产替代后软件授权成本下降70%。
三、应用场景: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
1.勘察设计阶段
地质模型与结构模型联动分析
桩基承载力自动验算
抗震性能多方案比选
2.施工图绘制
自动标注符合国标的尺寸、符号
生成带材质信息的深化图纸
支持PDF/IFC/DWG多格式导出
3.工程算量
精确统计钢筋用量(精度达±2%)
生成符合清单计价规范的报表
动态调整工程量清单
4.运维管理
结构健康监测数据接入
维修加固方案模拟
资产全生命周期追溯
四、标杆案例: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1.中国十七冶集团
在马鞍山博望数智产业园项目中,通过数维结构软件实现:
全专业协同效率提升35%
设计变更减少42%
模型复用率达83%
首次实现设计模型直接用于施工模拟
2.成都建工集团
应用该软件完成天府新区某超高层综合体设计:
建模周期缩短50%
钢筋优化节省材料费280万元
BIM5D进度模拟减少窝工损失
3.深圳市政设计院
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地下环路工程中:
复杂基坑支护模型构建效率提升65%
支护结构安全性分析耗时减少80%
工程量统计准确率接近100%
五、行业价值:助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广联达数维结构设计软件的广泛应用,正在产生深远影响:
企业层面:设计院人均效能提升30%-50%,中小设计企业可降低软件采购成本60%以上
项目层面:平均缩短设计周期25%,减少施工错误导致的返工损失
产业层面:推动BIM正向设计普及率提升至37%(住建部2024年统计数据)
六、未来展望:构建开放共赢生态圈
广联达正携手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以下创新研究:
结构设计与智能建造的深度融合
数字孪生技术在运维阶段的应用
基于生成式AI的设计方案优化
正如广联达董事长刁志中所言:"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让每个工程师都能拥有驾驭复杂工程的能力。"这款凝聚了2000多名研发人员心血的国产软件,正在重新定义结构设计的未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