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国内外企业的协作日益受到行业关注。特别是在《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全面取消对制造业领域的限制后,外资获准投资中药饮片,与本土药企的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日本汉方药企业津村与中国老牌药企紫光辰济曾就相关合作进行磋商,虽最终未落地,但其过程为理解中外企业在中医药领域协作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观察样本。

自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津村以长期主义为发展理念,与本土产业链持续开展深度合作。在药材源头,津村目前已在中国15个省的69个偏乡地区合作推进大黄、人参、甘草、苍术等百余种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推广其自主建立的津村药材GACP(药用植物种植和采集质量管理规范指南)。同时,通过技术指导与管理培训,推动当地传统种植向标准化、现代化模式转型,带动种植效率和经济效益,例如在吉林靖宇县推动人参栽培技术落地,在四川若尔盖县团结村优化大黄种植,提高农户收益水平。科研领域,津村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机构联合攻关药材栽培与资源保护难题,部分研究成果如高酸甘草种植技术已获得中国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并无偿开放给本土企业使用,助力本土中药材种植技术的整体提升。
然而,外资企业身份仍使其在公众舆论中面临较高敏感度。此次与紫光辰济的接触,便被部分舆论贴上“控制”“资源窃取”等标签,这类观点折射出中医药领域对外资参与尚存一定的不安与误解。事实上,公开信息显示,津村在华合作始终处于监管合规框架内,也未出现涉及垄断或技术转移的问题。

合作未果的核心原因,或在于中外企业的战略重点不同:津村侧重于推动标准体系对接与国际市场路径拓展,紫光辰济则更重视传统产品的传承表达与核心能力的本土主导。这类发展路径上的差异短期内难以统一,也为合作的推进带来了客观挑战。但不可忽视的是,二者在资源、经验与市场方面具有较强互补性——津村的国际化运作经验与紫光辰济的中医药本土资源沉淀若能实现有效结合,的确有望形成协同效应。
从行业角度来看,此类合作磋商虽未最终落地,但其过程本身亦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中医药走向世界既需守住本土根基,也需引入多元参与主体形成合力。津村的实践表明,外资可成为标准化建设与技术共享的助力者。未来,在产业开放的进程中,更应超越标签化对立,以理性视角审视合作价值,在保障本土主导权的前提下探索协同路径,构建包容健康的产业生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