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最新由上海远东出版社联合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的“家庭生命教育丛书”受到了广泛关注。丛书以生命的本原、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呵护与发展等角度,从人格、情感、挫折、健康、生死等不同方面深入探讨教育,指出了“在当代教育环境下,生命教育是稀缺的,也是重要的”等核心议题。

本丛书第一本讨论的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作为为人、育人的焦点,早就应该被家长、教师以及孩子自己所重视了。正如作者吕沁融、夏德元在《人格教育:让生命更高贵》自序中指出:“我们并非生来就人格完美,或者注定一辈子人格失调。无论我们是否拥有强健的心灵,我们都可以不断努力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亲切如友人,智慧如长者。这本书不但提供了认识人格本身的多重角度,还详尽地指引了养成尽善尽美的人格的路径。无论是自育还是育人,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条如何一步步走向人格养成的目标与策略,我们相信,当抽象的“人格”概念变成具体的自我修养目标,每个学习者与教学者都有了更为高远也更为明晰的目标。

第二本讲述的是“情感教育”。在当下的教育大环境中,对于每个学习者情感的体察需要爱心与耐心,也需要敏锐的目光。为此,作者张志京、王仁彧在《情感教育:让生命更亲和》一书中指出:“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面镜子,孩子从父母的镜像中看到自己的存在。”

只有当教育者走近孩子、倾听孩子,才能理解他们,帮助他们。教育者不但要有亲和力,还要有科学的方式,才能抚平现代年轻父母的内心焦虑,使其在正面情绪引导下追寻合理人生目标。

第三本讨论的是“挫折教育”。这本书捕捉到了当下学习者的脆弱,也给予了他们精神的盔甲。正如作者胡正伟在《挫折教育:让生命更坚韧》一书中写道:“作为个体独立存在的人,总不免于遭遇焦虑、恐惧、绝望等边缘处境,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凭借本能、理智去直面、超越凡此种种的边缘处境,即便脱身,其过程依然不免各种挫折。不幸的人则会沉沦其间,困于焦虑、恐惧、绝望交织而成的一张张网,难以得到救赎。”

该书以细腻的目光试图捕捉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种种彷徨瞬间,激发人们对抗逆境的意志,并给出应对的策略。作者以诗意语言创设一个个生活情境,点拨学习者,使之再遇困境将无所畏惧。没有挫折、没有挑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而学会面对挫折、变得坚强、学会突破将使得每个人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第四本是倡导“健康教育”。现代人对于健康的重视是回归了对于“人”本身的守护。作者刘玉梅、陈翠华撰写的《健康教育:让生命更精彩》一书分为四篇:第一篇为“躯体健康:生命之基”,主要介绍了合理膳食、充足睡眠、科学运动和规避风险在保持孩子身体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二篇为“心理健康:幸福之源”,结合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观,重点分析了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坚忍不拔的意志质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第三篇为“社会适应:处世之道”,详细阐述了父母教育孩子融入生机勃勃的世界的路径与方法;第四篇为“道德发展;立身之本”,系统诠释了“养正于蒙”的教育理念。

作者不但对于学习者身体的健康给予了专业建议,还展现出对于生命本身的关切,认为由身体健康延伸到心理、社交、品性,多位一体的“健康”是基于对一个人理想发展的多维度思索。

第五本是讨论“生死教育”。如何对待生死问题是人生中一个重要议题,正如作者杨敏在《生死教育:让生命更澄明》中谈到她的写作动因:该书尝试以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理性智慧为起点,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永恒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为逻辑框架,在重返人类诞生与发展的回望中,在直面我们当下生存真相的凝视中,在远观终极归途的领悟中,通过对现实生活里种种真实故事的深刻解读和阐释,表达炊烟袅袅与哲思澄明合一的人生思索——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在追问生死、直面生死、超越生死中拨开层层迷雾,点亮头顶星空。

生死教育指向了每个个体对自我价值以及自我发展方向的认知。该书作者从古今中外智者们对此深刻问题的回答中汲取精华,对这一问题的通透理解将令学习者的生命抵达更辽阔的境界。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雄表示,这套丛书会帮助读者朋友们在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确证生命的追求,回应生命价值的应有之义。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