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举行的全省扎实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会上,发布了安徽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佳”创新案例和优秀创新案例(第二批)名单。值得注意的是,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佳”创新案例中,由芜湖市人民政府、省商务厅联合推荐的“协同共建科创飞地 集聚共享创新资源”“创新航线共舱管理新模式 共建江海联运绿色示范”两个案例,均进入“十佳”行列,充分体现了芜湖市牢固树立长三角一体化意识,在“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所取得的扎实成效。

1

协同共建科创飞地


【资料图】

集聚共享创新资源

报送单位:

芜湖市产业创新中心

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管委会

“创新飞地”是设在国内科创核心城市的离岸创新中心,属于“逆向而行”,由科创欠发达地区在科创发达地区设立飞地,利用当地科创资源筛选创新项目进行孵化,孵化之后导流回本地,实现“飞出地”资源、政策与“飞入地”技术、人才的有机融合。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上海)产业创新中心二期效果图,选址松江区九亭镇。

2020年1月,芜湖市与上海松江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运营公司建设园区,跨省协作搭建安徽省首个购地自建的“创新飞地”,着力打造一批行业认可的高端研发创新平台。通过协同推进“创新飞地”与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飞出地”与“飞入地”在政策、人才、技术等方面的跨区域深层次合作。

芜湖上海“创新飞地”集产业孵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于一体,依托运营公司建设园区运营。借助长三角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集聚优势,吸引海内外优秀创业团队入驻孵化,促进创新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实现“借脑研发、柔性引才”。此外,利用“创新飞地”打造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孵化及融入长三角承载平台和展示窗口,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工作。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大楼

同时,芜湖按照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每年安排产业创新专项资金不低于10亿元,布局56个重点研发创新平台。针对“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通过“创新飞地”统筹引导龙头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并探索发展出市校共建、企校共建、企校市共建等多种协同创新模式,开展技术研发创新活动,培育引进高端人才及团队,加快推动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项目产业化等全链条服务进程。

该模式实施以来,在芜湖与上海、长三角区域的协同共建下,加快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共享,极大提升了芜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推进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式高质量发展。

2

创新航线共舱管理新模式

共建江海联运绿色示范

报送单位:

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管委会

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

芜湖港做为安徽省港航集团与上港集团的合资码头公司,业务辐射全省,集装箱码头规模和箱量在安徽省内稳居第一,占全省集装箱总量的60%左右,是芜湖市主动融入长三角发展的重要平台。

2022年2月15日,“芜湖—洋山共舱暨单点挂靠航线”在芜湖成功启动。

长期以来,由于芜湖港签约船舶支线运营公司各自经营,无统一调拨平台,芜湖—洋山进出口船舶存在驳船效率良莠不齐、舱位利用率低、班期不稳定等情况。为提升芜湖—上海间驳船运输效率,提升航线舱位利用率,芜湖港联合上海港共设芜湖港联合服务中心,开通“芜湖—洋山”长江共舱联盟航线(以下称“联盟共舱”模式)。“联盟共舱”模式的运营,打破以往支线船公司自行运营航线的惯例,联盟各方以更高标准、更紧密衔接、更稳定时效,更深度嵌入全程物流链,构建芜湖港全新航运物流组织体系。

“芜湖—洋山”联盟共舱主要运作模式是由若干支线经营人共同投入船舶组成运力,舱位对社会开放共享,按照对外公布的固定班期往返于芜湖港与上海洋山港之间的公共服务航线。随着逐步推进“芜湖—洋山联盟共舱”模式的运营,目前芜湖—上海出运船舶可实现“五定班轮”出运。

芜湖港朱家桥集装箱码头

“芜湖—洋山”长江共舱联盟航线是安徽、上海两地港区推行长三角一体化以来首个大动作,对推动芜湖与上海两港共同创新港航服务供给,全面提升长江支线运输质效的重要成果。主要作用体现在:

第一、提升港航质效。“联盟共舱”模式在上海港实施码头单点挂靠,为缓解港口码头拥堵,释放码头资源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加速芜湖港集装箱航线整合,促进港航质效提升。

第二、提升服务企业满意度。“联盟共舱”模式以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服务为使命,在港口作业效率、计划准点率、船货信息跟踪等服务方面将实现跨越式提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服务。

第三、促进沪芜两港“同港化”发展。“联盟共舱”模式成功启动后,为长江其他口岸港、航、货三方互联共营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示范模板,将对持续推动长江内支线健康发展起到积极引领作用。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