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玉楮流芳”展今起向公众免费开放,多部“国宝”级珍品或孤本亮相(引题)
宋元古籍首展,上博亮出“压箱底”珍藏(主题)
(相关资料图)
解放日报记者 简工博
今天起,上海博物馆“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将向公众免费开放。据悉,这是上博举办的第一个古籍专题展,展出馆藏66部宋元古籍,其中约半数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上海市珍贵古籍名录》,有许多举世罕见的“国宝”级珍品或孤本。
考古、收藏界素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足见宋代古籍的珍贵。目前存世宋本古籍数量很少,元本比宋本更少。此次展览展出上海博物馆所藏的66部宋元古籍,是上海博物馆首次将馆藏宋元古籍进行较大范围展出,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直言是“将‘压箱底’的珍藏与观众分享”。
展览分为“翰墨斑斓”“古椠生辉”“宝拓传真”三个部分,对应的正是宋元时期古籍写本、刻本、拓本三种类型。
《梅花喜神谱》孤本
走进“翰墨斑斓”板块,一部《妙法莲华经》在展柜里熠熠生辉。这是此次展览中年代最早的展品,北宋开宝六年(973年),一位名叫杜遇的人用金粉和银粉在瓷青纸上抄写了十本《妙法莲华经》,历经岁月流转,仅有三本保存下来,其中两本被保存在上博,此次展览全部展出。
“手写传抄的文献,一般把宋代以前的叫写本,元代以后的叫抄本。”据上海博物馆图书馆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陈才介绍,在“翰墨斑斓”板块展出了7部宋代传世写本,其中5部有确切纪年。
刻本则是由雕版印制而成的书籍。在第二板块“古椠生辉”,共展出宋元刻本34部,分为宋本、元本两个单元。“宋本单元展出宋刻本15部,分为内典和外典,内典即佛经,共7部,而外典则是佛经之外的典籍,共8部。”据介绍,元本单元展出的19部古籍分类更多,包括经3部、史5部、子5部、集6部。
《梅花喜神谱》是宋本中颇为特别的一部“图书”:作者宋伯仁收录了100枝墨梅,是他观察梅花从蓓蕾状态到开出小蕊、大蕊,直至盛放、烂漫等八种形态后的总结归纳。每图一枝一蕊,还配有题诗。据悉,《梅花喜神谱》诞生于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专门记录描绘梅花情态的木刻画谱。这部宋书也是存世孤本,曾是鉴藏专家吴湖帆的“镇宅之宝”之一,他的“梅影书屋”斋号正是来源于此。
这一板块中另一件重磅展品是现存最早的王安石文集《王文公文集》。此书在中国境内仅存76卷,上博馆藏72卷,其余四卷曾一直下落不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则藏有此书70卷。2020年12月,曾有三卷出现在拍卖行,最终以2.6亿元成交,创下宋版书拍卖的最高纪录。上博馆藏72卷《王文公文集》曾是清代内府旧藏,后辗转多位收藏家之手,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中国香港书肆时,由徐森玉、谢稚柳两位专家委托旅居香港的王南屏将其购回,保存在上海博物馆。
尽管宋代造纸术、印刷术等都有突破,但南宋初期纸张依然短缺,将公文纸张或私人信件“二次利用”刻印诗文蔚然成风,出现了一种古籍的特殊形态——公文纸背文献。此次展览上,该文集还特意选出《王文公文集》的单页背面展示其上记录的公文,可谓最早的“循环利用”。
《淳化阁帖》“最善本”
用纸在石碑、木版上拓印下来的墨本被称为拓本。第三板块“宝拓传真”共展出宋代拓本25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非压台亮相的“法帖之祖”《淳化阁帖》“最善本”与“修内司本”莫属。《淳化阁帖》记录了汉朝到唐朝的所有名人书法,以“书圣”王羲之为例,如今传世的多为后人临摹,但此次展出的《淳化阁帖》却能让观众看到其本人的字迹。
2003年,上博成功从美国抢救购回国宝级珍贵文物《淳化阁帖》“最善本”,此版本存四卷,其中三卷为存世仅有的祖刻原石拓本。而“修内司本”为鉴藏家翁万戈旧藏,此次是上博自2004年购入后首次展出。此本也为孤本,是唯一由南宋皇家翻刻的《淳化阁帖》。
陈才回忆,20年前,《淳化阁帖》“最善本”入藏上博时,就在这一展厅展出,引起广泛关注。观众可以看到董其昌等人的题跋、林则徐等人的观款、褚德彝等人的题签,可谓“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双璧”。
古籍质量精有特色
在很多人心中,上博并不是专门藏书机构,为何会藏有这些国宝?据了解,上海博物馆是首批全国和上海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8年中国博协成立博物馆图文典籍与金石拓片专业委员会,上博就是副主任委员单位。其收藏古籍种类齐全,包括甲金文献、简帛文献、写本文献、善本古籍和碑帖拓本五类,其中58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上博古籍数量虽然不多,但质量比较精,也比较有特色,其中不乏稀见本甚至孤本,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有文字的记录与典籍的传播。”陈才介绍,这个展览首先是一场知识之旅,可以看到李白、杜甫的诗歌,找到范仲淹《岳阳楼记》,还有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的书法。这个展览也是一场文化自信之旅,可以直观感受造纸术、制墨术、印刷术等“中国制造”的强大和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宋元时期古籍字体、版式、装帧都很考究,一部古籍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因此这还是一场艺术审美之旅。
记者发现,当参观者靠近展柜时,灯光才会亮起。据褚晓波介绍,此次展柜照明运用了感应式灯光,“把我们书画馆常设展厅的设备引进到临时展览中,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宋元藏品。”
展览的最后,一系列古籍的封面、内页和印章被陈列在墙上,形成一处“打卡点”,观众不仅可以在这里看到《梅花喜神谱》是如何印制成书,还能拿起刻有不同祝福文字的印章自行敲印。“这个展览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是上博一贯的公益性文化艺术推广。”褚晓波表示,为了配合公众更好地解读这次古籍展览,上博还准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文创产品,包括导赏、讲座、课程、活动等,覆盖全年龄段观众;国宝《梅花喜神谱》《王文公文集》《淳化阁帖》则成为一系列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