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山东省威海市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吸引不少游客到这座滨海小城休闲体验。除了网红景点、自驾公路、海岛景区等地游客比肩继踵,散布在城区各处的城市书房也吸引众多民众“打卡”。威海是山东较早探索城市书房建设的地市,近年来,当地以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政府兜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众乐享服务”模式,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成为全省推动全民阅读的新样板。
科学谋划,统筹布局阅读场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家住威海市环翠区的孙小茹是城市书房的“常客”,2021年以来,她每周固定到小区附近的城市书房鲸园分馆阅读4个小时,迄今为止已看完10余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城市书房对我而言,是比自习室更舒适的阅读空间。”孙小茹说,到威海生活已有近10年时间,城市书房是城市公共服务的一个亮点,让人感觉威海这座城市重视阅读、重视文化建设。
2017年以来,威海市参照业内先进经验,从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山东率先探索城市书房标准化建设。
“地址应位于一楼沿街”“市政配套设施条件良好”“附近有公共卫生间,交通便利”……布局城市书房过程中,威海市坚持“不能为了建而建”的理念,力争将每一处城市书房都置于人流密集处,发挥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
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17年,威海市在全省先行试点城市书房建设,依托各级图书馆,采用自动化设备和RFID技术,实现一体化服务,打造具备24小时开放条件的场馆型自助公共图书馆,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可及性的重要支撑。截至今年7月,威海已建成城市书房46家,覆盖所有区市,总建筑面积1.3万余平方米,藏书52万余册。
着眼长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近年来,各地陆续兴建城市书房,将其作为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抓手。但是,部分地方也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虽然政府部门积极建设,但是群众不买账,对城市书房的参与性不够、体验感不强。
在城市书房建设过程中,威海市从一开始便着眼长远,将城市书房的建设、运营统筹考虑。威海市核心城区一处城市书房的负责人介绍,书房建设初期,得到政府50万元的财政奖励资金;后期运行,根据人流量等情况进行评估,每年可得到数万元支持。这些支持虽不能覆盖所有成本,但代表一种积极的导向,表明相关部门在想方设法给予城市书房激励和帮助,希望大家能够创新服务、发挥价值。
过去几年,威海市采取“政府+社会共建”模式,由政府主导城市书房建设工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2017年至2019年,政府对25个市级统建的城市书房一次性奖励50万元,并根据书房运营情况为每个书房提供年度运营经费5万元至10万元。同时,各区市结合实际,广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管理,目前由社会团体参与建设或管理的城市书房达90%,部分社区建立城市书房日常运营志愿者团队,形成社区居民自主管理公共文化空间的良性机制。
补齐短板,探索高效发展之路
有关专家指出,威海的城市书房在设计理念上注重以书为媒,体现时代精神,同时根据不同文化特色进行个性化设计,打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无拘无束的家居式阅读环境,让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最美一公里”。
根据2019年至2021年的统计数据,威海城市书房年度流通量均超过馆藏量,知识传播作用显著发挥。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调研发现,2022年,威海的城市书房共开展读书沙龙、阅读推广、非遗传承、展览交流等活动1700余次,作为威海推进精致城市的文化缩影,构建起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平台。
威海的城市书房建设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比如,个别书房开展的活动缺乏创新性,导致吸引力不足;一些书房的业态稍显单一,未能与时俱进推出针对年轻人的服务,等等。
目前,威海市正在进行城市书房服务模式的新一轮探索。比如,着力推动城市书房建设与卫生、教育、科普等其他公共服务领域惠民项目的跨界融合发展,将更多公共服务资源引入城市书房;加强城市书房与文旅场馆及相关活动的融合发展,促进书房建设与景区建设、特色街区建设相结合,使游客充分体验威海的人文气息;与社区发展融合,在为社区书屋提供专业化管理的同时,解决图书重复购置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