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商丘古城南湖边,有一处幽静地,三面环水处,一座红墙院落静静矗立,这就是应天书院。应天书院又名南都学舍、睢阳学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京国子监等,其发端于五代,宋朝正式得名应天书院,元代称为睢阳书院,明代改称范文正公讲院,清代又称文正书院。应天书院是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上鼎鼎大名、人才济济,在中原乃至中国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资料图】

应天书院 商丘古城文旅集团供图

追溯应天书院得从唐朝灭亡开始。唐天祐四年(907年),唐朝灭亡,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动乱时期。一般而言,乱世之下,学校教育是衰微的,而中原作为历来皇家必争之地,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的状况较其他地方更为严重。不过,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也推动了中原地区私人创办书院之风的兴起,应天书院的前身——南都学舍由此应运而生。

后周时设宣武军于宋州(今商丘),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唐庄宗将宣武军改为归德军,“归德”之名自此始。邑人杨悫“力学勤志,不求闻达”,于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创立归德军南都学舍,在家乡聚徒讲学。由于得到将军赵直的鼎力相助,南都学舍日益发展起来,建有藏书楼,继承了唐朝官办书院丽正书院藏书的传统。

杨悫办学成绩卓著,培养了一批人才,名儒戚同文便是其中的一位。杨悫去世后,戚同文秉承师志,且同样得到将军赵直的支持。赵直在归德军城内筑室数楹,让他聚徒讲学,称睢阳学舍。戚同文为睢阳学舍制定了学规,使睢阳学舍的教学考试颇有章法。

北宋政权建立后,实行开科取士制度。随着文风日起,许多文人士子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乱世时期的穷居草野、不愿为官转为治世时期的居官从政、显身扬名,纷纷要求就学读书。在此形势下,毗邻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睢阳学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戚同文精通“五经”、学问渊博、执教有方,睢阳学舍逐渐成为一个文化教育中心,“请益之人不远千里而至”。由于办学成就斐然,人才辈出,门下弟子登进士、践要位者相继不绝,睢阳学舍声名鹊起,慕戚同文之名而赴宋州求学者络绎不绝,睢阳学舍的讲学活动被推向高潮,宋州一时间也成为京东学人云集之地,为后来书院的改制奠定了基础。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戚同文去世,睢阳学舍的讲学活动一度中断。

在宋代,应天书院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北宋年间鼎盛,南宋年间没落。如上所述,北宋建都东京,中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区域,这为应天书院的兴盛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条件和物质基础。应天书院逐渐受到宋廷的重视,由私学升为府学,再由府学升为国子监,称南京国子监,成为全国最高学府之一。当时,名士巨儒讲学其中,书院人才辈出、声望大盛,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就曾在此学习和执掌教席。

但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南京国子监毁于兵火。随着就读于书院的文人士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的中心也逐渐南移。之后,史书对应天书院在南宋的兴废情况记载甚少,“应天书院邈不可考”。

元代,应天书院得以在原址恢复修建,并改称睢阳书院,也培养了一批人才。

明代中叶,“睢阳没于黄河,城迁于北”,书院随之被毁。正德年间,城址北迁,知州刘信将书院重建于城之东门内,重制明伦堂五楹。嘉靖年间,奉诏建启圣祠、敬一亭,后又经多次修葺。嘉靖十年(1531年),御史蔡瑗以社学改建为书院,在今城之西北隅,仍用应天书院旧名。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归德知府郑三俊在府城东门内建文正书院,又名范文正公讲院,以此纪念范仲淹。崇祯十五年(1642年),书院毁于兵乱。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商丘知县符应琦重修应天书院,“集诸士而课之”,并撰《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对这一时期文正书院的兴废有较详细的记载。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府闵子奇复修书院,聘高玢为山长,修复后的文正书院规模进一步扩大,但为时不久又废。雍正年间再次重建,仍沿用文正书院的名称。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十三日,太平天国军攻入归德城内,将文正书院中的孔子牌位焚毁。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随着书院改制的潮流,薛鸿先将文正书院改建为归德府官立中学堂,应天书院的历史到此画上句号。

应天书院全景 商丘古城文旅集团供图

应天书院拥有辉煌的历史。“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范仲淹主持书院时所作的《南京书院题名记》,足见当年应天书院的博雅学风和恢宏气势。然而,经历了千余年的风风雨雨,历经数次损毁、重建,其古迹已经荡然无存。“现在的书院是2003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宋代原址附近进行复建的。2007年10月,复建后的应天书院正式对外开放。”商丘古城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温乾坤介绍。资料显示,应天书院修复工程当初被列为河南省和商丘市重点工程,占地面积50余亩,委托河南大学古建筑研究院设计。应天书院按历史文献记载恢复原貌,一期工程完成了仿古围墙、大门、崇圣殿、道路、门前广场、状元桥、停车场、院内外绿化等工程。

如今,走进应天书院,迎面而来的是坐北朝南的崇圣殿,供奉孔子及弟子像,五开间建筑,颇为壮观。两侧配殿是范仲淹事迹展览馆,书院两边的路牌上也是范仲淹的名句,范仲淹史迹挖掘扎实。不过,回望昔日盛景,如今的应天书院略显暗淡与落寞。“目前,应天书院推出的文化旅游产品少,且基本局限于观光旅游,游览形式单一,参与性不强,未能将深厚的书院文化融入旅游活动中,缺乏修学体验游、文化节庆游等特色、专题旅游产品。”一位专家直言,应天书院目前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与其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圣地之名不相匹配,与全国兴起的文化旅游日益红火的发展趋势不能同步,如何走好下一步,让古老书院再次焕发生机并助力当代文旅发展,值得多方探讨。

(本文首发于《中国文化报》2023年6月20日8版)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