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在硬件设计构思上倾其所能,开辟二合一电脑的 Surface Pro、机甲怪兽 Surface Book、终极生产力工具 Surface Studio......

Surface Family 的每一个成员,都值得我们期待。当然也包括最新的 Surface Headphones(Surface 无线降噪耳机)。

我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是在 10 月的微软中国秋季新品发布会上。每一个前来体验的用户,想必都抱着好奇的心态:究竟 Surface 听起来是什么感觉?因此围观 Surface Headphones 的人数,与拍摄 Surface Laptop2 的一样多。

Surface Headphones 看起来是陌生的,却又十分亲切。

微软终于在电脑之外的硬件领域,有了新的杰作。亦或者说,Surface 的一众成员,开始与用户建立起除键盘与屏幕之外的新连接——萦绕于耳框的声音。

标志性的设计元素

Surface Family 中的所有成员都带有强烈的微软设计元素,使得熟悉 Surface 的人一眼便能看出这件产品出自微软之手。

硬朗的线条与冷淡的色调,简洁至极。

Surface Headphones 采用了铬灰色,有且仅有这一个配色。即使它随意挂在 Surface Studio2 边上,你也感觉不出有何突兀。因为它们同样低调,原本就能够融为一体。不过在众多头戴式耳机里,灰色却较为显眼,人群中一眼望去,头戴 Surface Headphones 的你,一定是最耀眼的那颗星。

Surface Headphones with Surface Studio2

我曾向 Ralf Groene(微软设备部门工业设计负责人)提问,如何阐释 Surface 的设计理念?

他回答道:“产品设计流程中我们保持一个原则,尽量简单。”实际上这种简单又蕴藏着我们不易察觉的思考。

Groene 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Surface Laptop 的正面开合口,并不像 Macbook Pro 那样设计成一个缺口,以帮助用户翻开电脑,而是保留了鲜明的棱角。

“因为 Surface Laptop 键盘上的材料能帮助你轻松分开屏幕与键盘,这样使得它变得更加简洁。”

Surface Headphones 继承了这样的血统。它的外形极致简洁,棱角分明。表面上甚至无法看见任何按钮,麦克风也被设计成隐藏式的。似乎它就是一顶普通的头戴式耳机,可是外表越平凡,越有丰富的内涵。

据微软介绍,Surface Headphones 项目开始于 2015 年。在项目初期,耳机采用了悬臂式麦克风设计,即麦克风可伸到用户脸颊旁,这种设计曾被认为是专业的标志。

但 Groene 并未采纳这个方案,因为他认为这样的耳机戴起来像一个办公室的商务人员——没人会喜欢一顶能赋予工作属性的无线蓝牙耳机。

因此最终 Surface Headphones 得以呈现出完整而简洁的外观。除了以适应不同头围而具有伸缩的耳弓与方便放置的旋转耳罩之外,机身再没有多余的“节外生枝”。

只有微软的银色“田牌”标志反射出 blingbling 的光泽。

把交互藏起来

耳机通体能看见两个按钮,分别是开关键和静音键。此外你再也找不到明显的按钮。

事实上,两侧的耳罩,藏着 Surface Headphones 的交互核心。

两侧的平坦区域,是触控面板。单击播放/暂停,双击下一首歌曲,三连击上一首歌曲,单击并长按是挂断电话。

触控区域之大,好处是交互几乎没有学习成本,上手毫不费力,轻易便能完成操作,而坏处则是触控面板过大过于灵敏,容易误触。

从触控面板向外延展,耳罩的圆环实则是旋钮。左侧负责降噪调节,右侧负责音量调节。这是微软在无线降噪耳机中创造的独一无二的交互方式。

旋钮的元素,沿袭了微软一贯的设计作风,我们曾在 Surface Dial 中看到这一理念。因为旋转的设计完全符合人类的直觉行为,并且对比普通按钮,旋转拨盘免去了用户在视觉盲区中寻找功能键的不确定性。

同时旋钮没有齿轮的档位感,是以无极旋转的方式代替。也就是说降噪/音量的多与少,完全掌控在用户自己手中。

这让我想到了“功放”的音量旋钮,然而相比之下,Surface Headphones 的旋钮是“看不见”的。

同主流蓝牙耳机一样,当用户开启耳机,它会语音提示还剩多长时间的电量。官方续航时间是 15 个小时,但支持“充电 5 分钟,听歌 1 小时”,这与 Surface Headphones 用上了 Type-C 接口不无关系。毕竟微软设备上 Type-C 的使用一向都很谨慎。

设计是佩戴的基础

上次我与 Groene 聊到了“冲突美学”,即 Surface 设计中的软硬结合。

Surface Laptop 拥有硬朗的外表,却有着极其柔软舒适的键盘触感。而 Surface Headphones 上的“冲突”体现在耳罩上。

我戴眼镜,镜腿很细。耳机佩戴时间长,很容易夹得肉疼,还会留下长时间无法消去的痕迹。因此我对耳机是否夹耳十分挑剔。

如果耳机佩戴时间长,加剧镜腿的压迫感,镜腿处的皮肤就会很难受。不过在试戴了几天 Surface Headphones 之后,这样的压迫感对比其它耳机有些许减轻。

也或许是我的头围比较小,耳弓拉开一点就能罩住我的耳朵,压迫感没有那么强烈。当然头围较大的用户同样也能将耳弓拉到头,再体验一下夹耳的程度。

在 Surface Headphones 面世之前,微软花了三年时间,基于人体工程学,使用超过 7000 个不同头模用以测试耳机佩戴的舒适性。最终达到外观设计与佩戴感的平衡,尽可能满足用户长时间佩戴耳机的需求。

Surface Headphones 耳罩的柔软用料便不必再描述了,这种触感体验因人而异。要强调的是,我从中闻出了的皮料味道。

棱角分明的外表与柔软的耳罩及横梁,是微软“冲突美学”的再一次复现。

13 档的安静

Surface Headphones 的关键词,“降噪”。

它拥有 13 个降噪档位,区别于普通耳机的“开/关”或“高中低”档。多档位的设置可以满足用户更丰富的听觉感受。如果将降噪档位调到最高,戴上耳机,你一定会发出惊叹的一声“Wow”。

我第一次戴上它的时候,还是在 2018 年微软中国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尽管身边有不少围观者,我却如入无人之境,脑海里浮现出的是无垠的海洋,以及潮水拍打海岸的窸窣声。

微软何以将降噪处理得如此细腻?

早在 2014 年,微软建造了自己的音频实验室,从此便在这里开始一系列声学实验。该实验室被包围在混凝土层的中心,内部布满了吸音器,底部则是由层层钢丝绳连接,下面连接起了数十个避震弹簧......

据微软介绍,实验室内部的声音可以安静到 -20.6db。作为对比,人类平静时的呼吸声是 10db。你便能体会到这间屋子的隔音性能有多强了。

除了微软长年在此工作之外,实验室还会外借给其它有声学实验需求的公司,例如罗技(Logitech)。

微软将积累起来的经验应用在了 Surface Headphones 的开发上。不过微软考虑到的并不仅仅是降噪,很多时候用户戴上耳机,就听不到旁边人说话了。在长途飞机、高铁上、在大街上,临时需要与别人说话怎么办?摘下耳机太麻烦,你可以选择把降噪档转至负档。

降噪档的负档,顾名思义是“增加噪音”,实际效果是 Surface Headphones 帮助收取环境音,使用时感觉类似助听器。因为旁人说话你会听得清清楚楚,自己说话的声音同样会变大。

好吧,其实以上的使用场景是我自己发掘出来的,微软官方并没有介绍这个降噪负档的真实作用,具体该怎么使用,还得看用户自身的习惯。

此外音质是较为遗憾的部分,Surface Headphones 在蓝牙模式下并不支持 Aptx 和 LDAC 之类的传输协议,微软标配了有线连接,但它最终的音质效果还需用户个人体验。

目前市面上的无线降噪耳机优势各有千秋,鲜见全能型的选手。每个人对于蓝牙耳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果对于音质没有特殊的需求,只是想要一顶优雅还舒服的无线降噪耳机,它仍然是一个中上的选择。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