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城北电信大楼是湖南洞口县最美的风景。大楼坐落于雪峰大道与文昌路的路口,占地近十亩,内有球场和花园,园内林木葱茏、鸟语花香,是名副其实的园林庭院式建筑。

我于1989年参加工作,从邮电局干起,邮政分家后到了电信局,移动分离后单位又改名为电信公司。从邮电局到电信局再到电信公司,办公大楼随着时代的发展,建了3次、搬了3回。

最早的邮电局办公楼是2层砖木结构,位于县政府斜对面。邮电局是通信枢纽,所以跟政府大楼挨在一起。这栋楼是1949年前后土改征收的民宅,一直用到20世纪90年代,很是陈旧。地上铺的是木板,走在上面咯吱咯吱地响。屋顶是瓦片结构,经常漏水,一漏水就得找人来修补,否则屋里就得放脸盆或木桶接水,条件相当艰苦。

那时候全县才有400门电话,乡镇都是“摇把子”,电杆是木材做的,电话线用的是铁丝。当时邮电局的招牌是邮电绿的永久牌自行车,乡邮员骑着它驮着沉重的邮袋走村串巷,机线员查故障也骑它,有时两个人骑两辆车,中间驮一根6米长的电杆,摇摇晃晃要骑几十里山路。

那是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为了节约材料,有些偏远山村的电话线只用一根铁丝,电话里风声雨声沙沙声响成一片,声音很不清晰。1990年以后,电话逐渐开始普及,邮电事业日渐兴旺。1994年,我们在离原址500米的地方建起了新的邮电大楼。当时县城很小,这500米的距离相当于城中心到城市边缘的距离。新邮电大楼有十几个门面,7层楼高,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7楼有半个楼层整体架空,可以开大会,也可以供工会开展各类活动。人少房子多,正好那时各地都在办实业公司,所以大楼的一半开了邮电招待所。招待所的房子是县城最好的,装修也是最好的,生意兴隆,每个人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那段时间应该是单位最红火的日子,电话成了香饽饽,家家户户抢着装。交换机容量总是不够,1000门才开通,马上计划开2000门,过不了一年,又要开通5000门了。装机师傅一直忙到大年三十,好像当天的电话没装通,过年都没有滋味。

1998年邮电分家,邮电大楼分给了邮政,电信搬到了城南。城南电信大楼正对着洞口大桥,每个到洞口来的人,都要从桥上经过,抬头一望,电信局的招牌熠熠生辉。城南大楼地上7层半,多出来的半层是个会议室。地下还有1层,租给人卖水果和鸡鸭,没几年发展成水果禽鸟市场,鼎盛时一铺难求。每天凌晨时分,鸡鸣鸭叫狗吠,喧嚣之声不绝于耳,使人不得安睡。

2000年前后,电信业务蓬勃发展,家家户户都装了电话,有了BP机,出现了“大哥大”,有些人还用上了电脑,开通了网络。移动分家之后,城南电信大楼变成两家共有,挤在一起甚为不便,移动、电信两家公司都在城北建起了大楼,依然比邻而居。如今,手机取代了原来的电话、BP机、电脑,集三者于一身,通信正在走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每搬一次家,电信前进一小步,社会前进一大步。工作30年,我从城西搬到城东,又从河的南边搬到北边。每一次搬家,就像一个深深的脚印,这些脚印见证了邮电企业的变迁,见证了通信事业的蓬勃发展。现在,我们来到了人工智能时代,通信企业未来的路会更远、更长、更灿烂。

(作者系中国电信湖南洞口分公司员工)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