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世界屋脊最短十天的孤独之旅!

当《人民邮电》报记者从新疆喀什出发,沿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边境公路——中巴友谊公路,驱车数百公里,抵达帕米尔高原上的边境小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时,结识了一位50多岁、名叫吾守尔巴依的瓦罕走廊守边护边员,而“一个人、十天”就是对他25年艰苦工作的真实写照。


(相关资料图)

过去,由于帕米尔高原边境线没有网络信号,定期巡边对于吾守尔巴依的家人而言,意味着“上路即失联”。当面对高海拔带来的缺氧、寒冷、大风等一系列极端天气的挑战和陡峭山路的威胁时,“失联”引发的担忧,无疑是守边护边员及其家人最渴盼走出的“困境”。

现在,无论是在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还是在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一座座通信铁塔正在拔地而起。2023年,喀什铁塔启动了边境网络覆盖项目。在铁塔人攻坚克难、日夜兼程下,27座通信铁塔将“手挽手”,把塔县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三国接壤、长达888公里的边境线用手机信号连接起来,为守边护边员带来24小时的平安守护。

攻坚克难

让高原边境线通信号

“堆峦叠嶂峰奇绝,银装素裹玉镶嵌。”高海拔既成就了帕米尔高原上雄浑壮丽的景色,也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人民邮电》报记者在前往红其拉甫中巴边境线的路上,伴随着海拔从3000多米最终升高到5100米,逐渐产生了呼吸困难、头晕头痛等高原反应,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发明显。在高海拔从事基站建设等体力劳动的难度究竟有多大?由此可想而知。

然而,在广袤的帕米尔高原边境线建设通信铁塔,高原反应只不过是标配,距离才是建设者眼中第一道真正的“难关”。

塔县888公里的边境线,均位于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区。“从喀什的家到基站建设场地,单程接近5个小时。为了节省建设时间,我们都选择吃住在高原山区。”在红其拉甫国门,记者第一次见到喀什铁塔边境网络项目负责人高彬时,他一脸黝黑的样子显得十分质朴。然而在提及高原建站的辛苦时,1992年出生的他却露出了乐观的笑容。在杳无人烟的边境线,吃的是干干的馕,住的是运送物资的面包车。艰苦的环境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高彬自豪地说:“今年建设任务最繁忙的时候,我长达一个月住在‘山上’的面包车里,‘下山’后发现皮肤开始一层一层地皲裂脱落,这是见证我奋斗的‘徽章’!”

距离的挑战还体现在车辆等工具无法抵达上。有一次,高彬和他的团队在海拔4700米的边境线遭遇了站址与车辆可达位置高度差近450米的挑战。为了避免因更换地址而牺牲信号覆盖效果,铁塔人与合作单位的施工人员决定人工搬运施工材料以及铁塔等物资,并架设了两条索道以确保人员安全。在搬运过程中,大家充分发扬战天斗地的拼搏精神,通过开展搬运竞赛等鼓舞干劲,最终只用了不到两天时间就完成了重达3吨多物资的人工搬运,为基站开通赢得了时间。

突发落石、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则是基站建设中无法预料的“黑天鹅”。

在塔县达布达尔乡吐热片区,喀什铁塔联合运营商以及地方多家单位进行现场勘察,最初将建设点位选在了三条峡谷汇合点、常年冰山流水的河流对面,同时为了建站搭设了简易桥梁。然而,就在塔桅基础设施运输至建设点位并完成施工后,一场可怕的山洪暴发了!原来只有8米宽的河道整体拓宽至近20米,简易桥梁也被山洪冲毁,项目一度被搁置。洪水迟迟不退,建站却刻不容缓。铁塔人决定绕道近40公里后再次搭设简易桥梁过河,最终实现了如期交付。

尽管面临着太多的艰难险阻,但来自守边护边员的渴盼与支持,成为铁塔人前行的最大动力。一出生就与牦牛为伴,熟悉这里的每一座高山和每一条沟壑的塔吉克族守边护边员,常年奔波在冰河雪峰间,是名副其实的“活地图”。当吾守尔巴依听说喀什铁塔要在边境线上建设基站时,内心无比激动,主动担任了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全能向导。“边境线上建通信基站,我在巡边时就能跟家人打电话了,不光能报平安,还可以分享景色,他们也能放心了!”吾守尔巴依高兴地说。“护边人丰富的经验对于我们选择建设地点、设计通信设备和制定工作计划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为边境基站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让我们倍感责任重大与光荣!”高彬对此充满感慨地说。

来自一线的创新

让“苦干”之上更有“巧干”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充满神秘色彩的帕米尔高原边境线,既为基站建设带来了多重挑战,也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喀什地处祖国的最西端,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通信网络建设也相对滞后。在现实挑战面前,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建设基站,让边境线更快覆盖手机信号,这是我们创新的动力。”喀什铁塔副总经理黄晓帆这句话透露出了最为朴素的逻辑:既然常规的建设方案也面临“高原反应”,那么就依靠创新来克服!

在海拔从3200米上升到4200米的盘龙古道,一座共建共享的基站已经矗立在崇山峻岭之间。只需在抱杆上安装各运营商的天线等设备,拥有着600多个S形弯道的盘龙古道,就能彻底告别没有手机信号的历史!正是基于创新,这座基站的建设实现了多快好省。据黄晓帆介绍,通过利用废弃的集装箱作为机房、采用预制太阳能电池板进行“积木式”搭建,大大节省了建设时间和成本。原来,同样规模的基站建设需要一个星期左右,现在只需要1天。

为了快速改善喀什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的网络覆盖情况,喀什铁塔面对地广人稀的特点,创新推出了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格构式铁塔建设方案。与传统三管塔相比,格构式铁塔的用钢量减少了40%以上,价格降低了24%,工期也从原来的5天大幅缩短至4小时。“目前,我们已经累计建设超过500座格构式铁塔,在边境线等边远地区实现了移动网络的快速覆盖。”黄晓帆介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创新的格构式铁塔还具有易搬迁、易维护、易增高等优势,获得了新疆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

针对喀什地下水位高的情况,为了进一步加快基站建设进度,喀什铁塔还对铁塔的基础进行了创新,地表式基础闪亮登场。相比传统独立基础,地表式基础将浇筑时间从原来的五天缩短至一天半,大幅缩短了建设时间,同时还具备更低成本、更高安全性等优势。

在一系列创新手段驱动下,喀什铁塔今年新建铁塔数量达到720座,此时基站的管理又成为新的挑战。由于只有“1+4”个管理员负责,人均管理144座,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平均每人30座的配比。办法总比困难多,喀什铁塔结合本地情况自主开发了IT管理平台。黄晓帆一边向记者展示手机上的管理界面,一边介绍这个平台的大用处:“项目管理全过程都在平台上进行,AI算法的嵌入极大提高了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等的效率,实现了线上可视、可管和可控。”

虽然帕米尔高原边境线的调研采访活动很快就结束了,但在见识过帕米尔高原的恶劣天气和极端地理环境后,在见识过一座座毅然挺立的通信铁塔后,记者无比确信,来自边疆的创新仍将继续,对守边护边人的信号守护也将继续。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