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第一次尝咖啡的时候,都会被它的苦涩吓到,一定要放入好几块方糖,等到味道变甜了才勉强下咽。


(资料图片)

虽然小时候的我们不爱咖啡,但却对罐子里的雪白方糖念念不忘,有时候还会偷吃两颗,那简单的甜味,可以开心很久。

现在,方糖少见了,茶餐厅、星巴克的吧台齐齐整整地摆放着糖包,不变的依然是包装上的「太古」二字。

砂糖、方糖、糖霜……这些太古糖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

其实,除了这份温暖的甜蜜味道,我们的生活日常和太古还有着很多联系:

喝的可口可乐,是太古生产;去逛的太古汇(广州)、太古里(北京),是太古的物业地产;连乘坐的国泰航空,都是由太古控股……

今期,半岛君从这块大家熟悉的方糖开始,和你说说太古的历史和故事。

·百年糖业·

太古在建立糖厂之前,民间还是古法制糖(用牛拉动石磙榨蔗汁,大灶煮糖),出产的糖以杂质多的黄糖为主,白糖很少。

在这样的机遇下,1884年,太古建成糖厂。

车糖即是机制糖

凭着以前做贸易的航运优势,太古用船从菲律宾运回制糖原料,在香港的糖厂加工,再将做好的白糖运往广东、日本售卖。

相比起冰糖、黄糖这一类的土糖,白砂糖看起来更干净、卫生。

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奶茶,杯子里放一把银匙,下有托盘,桌上放着糖盅和牛奶壶,是当时备受欢迎的英式下午茶。

除了咖啡、奶茶以外,制糕点和汽水也要大量用到白糖,所以太古糖的出现,解决了酒店、餐厅等不同市场的需求。

在制糖业赚到大量资金后,太古陆续设立了自己的船坞公司,收购了可口可乐在香港的汽水厂。

制糖造船非常辛苦,太古为了令员工安心工作,不但在工厂附近建立宿舍,而且免费为他们的子女供书教学。

图为太古兴建的小学

西湾河一带以「太」字为首的太明楼、太成楼等建筑,就是太古建造的宿舍,当年的员工一直住到现在。

附近半山的洋楼建筑,是糖厂管理层(洋人经理)的住所。现在已经改建成一个自然教育中心,一砖一瓦保留着当年殖民建筑的风格,附近是树林公园,环境非常舒适。

在原料、交通、市场、劳动力方面,太古堪称为同行典范。真心觉得太古可以写进高中的地理书,作为传统工业分析的例子。

到了20世纪70年代,糖业、船业受到时代淘汰,船坞和糖厂先后关闭。后来,船坞变成了太古城,糖厂变成了太古坊,这一带现在已经是繁华热闹的高楼住宅。

路过太丰路(在太古城正门入口),细心留意,还可以找到纪念船坞的石碑。

·「太古」差点叫「大吉」·

太古在做糖之前,就是一间从事海上贸易的洋行,英文名是 John Swire & Sons Ltd.

一般来说,外国公司取名习惯用英译,像之前半岛君介绍过的鹰唛炼奶。为什么会取名「太古」,其实还有一个传闻。

话说,一位英国商人来到中国后,要为自己的孩子起个好名。一日,他走在大街上找寻灵感时,发现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着「大吉」二字,准备迎接新年。

于是,他决定将受欢迎的「大吉」二字,作为儿子的中文名。

为儿子取名的老Swire

由于他中文一般,写大吉的时候,这里多一笔,那里少一划,将大吉写成了太古!想想,如果这位老爸没写错的话,我们今天去的太古里就会变成大吉里……

传闻归传闻,太古集团的对外说法是,在中国传统里,「太古」意味着规模庞大而且历史悠久,是成立之时对集团的寄望和祝福。

200年的时间里面,太古从一颗糖开始,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下一次,当你拿起方糖,或者路过太古里的时候,会不会突然间想起这家公司的历史和故事呢?

热点新闻